English

知识经济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1999-03-01 来源:光明日报 马烈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对于像我们这样国情复杂、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的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强的挑战性的。从经济方面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多种生产方式并存,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仍占优势,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很小。从科技方面看,目前我国科技人员仍然太少。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每万个劳动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这个数字,美国是74.3,日本是79.6,德法英意等发达国家分别为48到61不等,而我国仅为6.8。另外,我国的科技体系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显现出科研机构数量多,而整体素质不高;条块分割,布局分散;调控乏力,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从人力资源方面看,我国人口数量多,但素质较差,教育水平低。就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人口中,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才一般应占其劳动人口的5%以上,而我国8000多万青年职工中,技师所占比例很少,高级技师则更少;在被称为“中国工人阶级摇篮”的上海,8000多技师中,青年工人仅占很小比例。知识经济,实际上是智力经济,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或依托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这当然不是说,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就无所作为了。绝对不是这样。必须看到,我们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方面,已经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邓小平理论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思想基础。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恰恰是在充满理性的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是在充满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因此,我们国家发展知识经济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把先进的思想转化为全民族的实际行动,我们就会为人类做出划时代的贡献。二是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使我国初步具备了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开始启动;几十年形成的不同层次的研究体系,基本能够满足科技发展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者之间的衔接需要,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初步形成,以“863”计划为代表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取得重大进展,某些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特别是“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在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多项科技、教育计划和工程,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不断增加,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1/4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已从80年代上半期的约1/5上升到目前的50%。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获得发展所缺少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取发达国家发展中的教训,就有可能以发达国家所远不及的速度,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这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之所在。四是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好学著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好学不倦的传统,而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好学的传统,不断地学习,将学习当作是终身的挑战,“生亦有涯,而学无涯”,要不间断地培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软件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新材料产业、环保产业等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建筑、钢铁、石油、纺织等传统产业,人类将在下个世纪的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涌动的浪潮,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励精图治,艰苦奋斗。首先,我们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搞好四个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工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不发达科学技术就没有载体,没有支撑。因此,应该把工业现代化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我们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全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后工业化社会还没有到来。在实现了工业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大步迈向知识经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它由夕阳工业变成适合世界需要的、特别是中国需要的新型产业,这方面要下大功夫。但是,信息化、知识经济建设、高新技术发展也要同时抓,不能走西方国家先工业化然后进入后工业化才开始走上知识经济的老路。其次是必须改革教育。要把人才的培养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教育本身必须改革,一方面要彻底改变教育模式,从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向创造教育。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在办好普通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力度,而且后者应成为今后教育的重点。德国的战后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并逐步成为经济强国,可以说职业教育为其插上了翅膀。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企业每年为职工在职教育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金大约为2100亿美元,远远高于全年普通教育的投入。到90年代中期,这方面投入更多。教育是跨越的前提,在知识更新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要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必须把继续教育纳入政府和企业管理,成为政府行政领导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必须尽快形成。再次是培植一种“以创新求发展”的社会风气。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地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缺乏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在我国由于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观念仍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占有统摄地位,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欲望,养成创造习惯,培养创造能力,是我国国民的一项长期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